日本消失的30年!到底是怎麼扛過來的?

熱門測算

最近幾天參加調研會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出海”,這跟前段時間流行的“潤出去”是差不多的邏輯。人出去了就叫潤,企業出去了就叫出海。國內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競爭太過激烈,想要賺到更多錢就得把目光放到海外。而要論出海,日本遙遙領先。

日本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在1992年之後就見頂停滯不前了,所謂失去的30年就是這麼來的。雖然日本GDP停滯不增長了,但日本的股市卻在今年創出歷史新高,這是為啥呢?

因為日本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在不斷新高。很多人以為,股市是跟著GDP走,但嚴格來說應該是跟著GNP走。

GDP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裏所有生產價值的總和。而GNP是指一個國家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裏所有生產價值的總和。註意我標紅的主體,GDP的主體是國家,GNP的主體是常住居民。所以,GNP比GDP更能反映一個國家居民/企業的經濟增長狀況。

GDP包含了外國公司在本國創造的收入,而這些收入最終是要回流到外國。比如蘋果公司在我們這邊每年賣4000萬臺手機,賺到的錢是進了蘋果股東的口袋(美股)

GNP則包含了我們的公司在海外創造的收入,這些收入最終是要回流到國內的。比如比亞迪今年在海外賣了20萬輛車,賺到的錢是進了比亞迪股東的口袋(A股)

在失去的30年裏,日本國內經濟增長嚴重停滯,走投無路的日本企業自然選擇出海另謀生計。通過海外創收來填補國內增長的缺失,也能推動企業盈利增長,推高日本股市上漲。

展開全文

一個很好的例子,龜甲萬(Kikkoman),日本的醬油茅,地位相當於我們的海天味業。由於人口總量見頂,大部分消費品開始缺乏需求增量。而由於就業、收入的不穩定,導致居民消費力萎靡不振,消費品也很難通過提價來獲取利潤,不降價促銷就不錯了。

從1990年開始,在日股上市的龜甲萬就陷入了長達20年的橫盤不漲。直到2013年,龜甲萬才重啟大牛股之路。而2013年,正是龜甲萬海外市場銷售額超過日本本土市場的年份。隨後,龜甲萬的海外業務快速增長。龜甲萬逐漸從一家日本醬油企業轉變為一家世界醬油企業。

數據來源:Wind

我們當然可以暢想我們企業未來也能像日本企業那樣出海賺錢,但短期內遇到的問題也挺多的。

比如海天味業2022年10月因為添加劑事件風波,影響了品牌聲譽,股價被千禾味業超過。在國內都沒辦法得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在海外就更難了,這是很多國內消費品的大難題。

又比如很多制造業出海建廠,雖然可以逃避關稅影響,但海外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都遠大於國內。在海外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了成本優勢,要跟海外企業爭奪市場,就真的需要真刀真槍拼技術、拼產品質量了。

雖然難題多多,但總算是找到一條出路,這是日本股市走出“失去30年”的方法。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