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婚姻配对正文

雍正為何非要實施火耗歸公,具體怎麼做的?

熱門測算

火耗,是一種稅收。朝廷根據相關法律征收錢糧後,需要把碎銀子熔鑄成為整體。因為古代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在熔鑄時肯定會出現一部分損耗。因此,各地官員會以火耗為理由,向百姓額外征收一些錢糧。這種稅收在清朝初期相當普遍,康熙年間大行其道。那麼雍正上臺後,雍正為何非要實施火耗歸公,具體怎麼做的?火耗看起來是財政問題,可事實上卻跟整個天下息息相關。

清朝時,真正因重鑄造成的損耗少之又少,根本沒有必要額外征收稅務。官員們之所以會利用這個名目收費,主要是為了供自己花銷。朝廷對這件事也心知肚明,皇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火耗,可惜沒有太大成效,最後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康熙曾說,官員在征收火耗時,如果只取一分,就可以稱得上是個好官。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火耗這樣難以禁止,主要是因為清朝官員過於依賴。

清兵入關後,雖然取代明朝,占領了整個華夏,但是其國庫卻非常空虛,根本沒有從戰爭陰影中恢復過來。清朝皇帝沒有足夠銀兩,只好降低官員薪資,積極倡導廉潔奉公,同時大力懲處貪腐。因為薪資過於微薄,官員們連養家糊口都有些困難。他們為維護自身利益,想盡辦法榨取民脂民膏,於是火耗征收越來越猖獗。火耗本身就是一種灰色收入,朝廷並沒有制定嚴格標準,一般都是各地官員根據自身情況操刀。

展開全文

有些地方只會增加兩三成稅收,而有些地方卻會加倍。官員們征收到錢糧之後,除自身使用外,一般都會拿出來一部分孝敬上司。這樣操作有三個好處,第一,得到上司庇護。大家都知道拿人手軟,吃人嘴短,上司拿到錢糧之後,一般不會故意找屬下麻煩。第二,有助於自身升遷。古人認為送禮就是送人情,如果能夠投其所好,肯定能被上司另眼相看。第三,形成利益鏈,簡單來說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康熙之前一直沒有辦法解決火耗問題,跟這種利益鏈有很大關系。皇帝身為九五之尊,名義上可以對所有人生殺奪予,可實際上皇帝也得遵循一些規則,沒有辦法憑一己之力跟整個官僚體系抗衡。康熙晚年基本已經放棄治理,雍正繼承皇位時,得到的天下看似繁榮,可實際上已經危如累卵,到處都是危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滿盤皆輸。正因如此,雍正才會下定決心,準備進行火耗歸公。

所謂火耗歸公,簡單來說就是由朝廷統一征收火耗,把這些錢全部送到國庫。然後朝廷拿出來其中一部分,以養廉銀的名義發放給官員,提高其薪資收入。值得一提的是,養廉銀一般是正規俸祿的幾十倍,朝廷大官甚至可以拿到上百倍養廉銀。對官員來說,這一部分收入雖然比之前少了一些,但是用著放心,朝廷不會以貪腐名義對他們進行懲處。對百姓來說,火耗統一征收,其標準遠低於官員私征,也算是減輕了一些負擔。

當然,火耗歸公最大受益者還是皇帝,不僅可以得到大量錢財充實國庫,而且還可以贏得一個好名聲。更重要的是,火耗歸公後基本上掐斷了清朝王爺的經濟來源,讓他們實力越來越弱。雍正登基之前,曾經發生過九子奪嫡,這些兄弟爭鬥得非常慘烈,其矛盾根本無法化解。雍正獲勝成為皇帝後,其他皇子也一直在虎視眈眈,失去經濟來源後,其威脅大大降低,算是一舉多得。

參考資料:《清史稿》、《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