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免費八字正文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有磁場和板塊運動?

熱門測算

你知道嗎?地球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蛋糕,它有很多層,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味道和顏色。我們現在住在最外面的一層,叫做巖石圈。它是由各種各樣的巖石組成的,有的像奶油,有的像巧克力,有的像水果。巖石圈的厚度大約是60~120公裏,相當於15~30個珠穆朗瑪峰疊在一起。巖石圈下面是軟流層,它是由溫度較高、黏度較低、可塑性較強的巖石組成的,就像蛋糕裏面的果醬或奶油。軟流層的厚度大約是100~200公裏,相當於25~50個珠穆朗瑪峰疊在一起。

巖石圈是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年輕的一層,它是在地球形成後的前幾億年內逐漸發展出來的。在那時,地球是一個高溫熔融的球體,就像一個剛出爐的蛋糕,裏面還沒有凝固。重元素如鐵和鎳下沈到中心形成地核,就像蛋糕底部的巧克力層;輕元素如氧和矽上浮到表面形成原始地殼,就像蛋糕頂部的奶油層。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逐漸冷卻,原始地殼開始變厚並與上地幔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類型和厚度的巖石圈。海洋底部的巖石圈比較薄(5~7公裏),主要由含鐵鎂的矽酸鹽巖石(即玄武質巖)組成,就像蛋糕上撒了一層黑芝麻;大陸上的巖石圈比較厚(5~70公裏),主要由含鈉鉀鋁的矽酸鹽巖石(即花崗質巖)組成,就像蛋糕上放了一層水果。

巖石圈是地球表面活動的主要場所,它受到內部和外部的多種力量的影響。內部力量主要是由於地幔對流引起的板塊運動,它使得巖石圈不斷分裂、碰撞、消減和再生,就像蛋糕被切開、拼接、吃掉和再做一樣,形成了各種地貌和災害,如山脈、火山、地震等;外部力量主要是由於太陽能和重力引起的風化、侵蝕、沈積和搬運作用,它使得巖石圈不斷改變形態和組成,就像蛋糕被風吹、雨淋、灰塵覆蓋和小動物啃咬一樣,形成了各種沈積物和土壤。

展開全文

地幔:地球的熱辣內餡

地幔是地球的中間部分,它位於地殼之下,地核之上,厚度約2900公裏,占地球體積的83%,質量的68%。地幔是由含鐵、鎂的矽酸鹽巖石組成的,密度在3.3~5.5克/立方厘米之間。地幔的溫度很高,從上到下從1000℃增加到4000℃,甚至更高。地幔是地球的熱心腸,它不斷地向外散發熱量,維持著地球的溫暖和活力。

地幔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分為上地幔、過渡帶和下地幔三個部分。上地幔從地殼以下到深度400公裏處,包括巖石圈和軟流層。巖石圈是與地殼相連的堅硬的巖石層,厚度約100公裏,它可以隨著板塊運動而移動。軟流層是從深度70公裏到250公裏處的巖石層,它由溫度較高、黏度較低、可塑性較強的巖石組成,能夠在很長時間內緩慢流動。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來源,也是板塊運動的驅動力。

過渡帶從深度400公裏到650公裏處,是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間的過渡區域。在這裏,地震波速度突然增加,說明巖石的結構和性質發生了變化。這是因為隨著壓力的增加,上地幔中的橄欖石等礦物分解成為密度更大的氧化物,如氧化鐵、氧化矽、氧化鎂等。這些氧化物由於高壓而變得更有彈性,也更難被熔化。

下地幔從深度650公裏到2900公裏處,是地核之上的最後一層。在這裏,壓力繼續增大,但巖石的化學成分和相態卻沒有太大變化。下地幔可能由密度高的矽酸鹽或矽、鎂的氧化物組成,還含有一些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鋁和氧化鈉等。下地幔中可能存在一些異常區域,如超低速帶、大尺度低剪切速度省和超塑性層等,它們可能與古老的板塊沈積或巖漿上湧有關。

核心:地球的金屬心臟

核心是地球的最內部部分,位於地幔之下,半徑約3470公裏,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組成,密度在10.7~12.5克/立方厘米之間。核心的溫度非常高,從4000℃到6800℃,甚至超過了太陽表面的溫度。核心是地球的金屬心臟,它通過液態外核的流動產生了地球磁場,保護了地球免受太陽風的侵襲。

核心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分為外核、過渡層和內核三個部分。外核從地幔以下到深度2900~4700公裏處,是一個液態的金屬層,主要由鐵、鎳、矽等物質構成。外核的流動是由於地球自轉和溫度差引起的熱對流,這種流動形成了一個電流環,產生了地球磁場。外核的存在也使得地震波的橫波不能通過,形成了一個橫波陰影區。

過渡層從深度4700~5100公裏處,是外核和內核之間的過渡區域。在這裏,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的狀態,密度和波速都有所增加。過渡層的存在可能與地球早期形成時的物質分異有關。

內核從深度5100公裏到地心,是一個固態的金屬球,主要由鐵、鎳等物質組成,還可能含有一些輕元素如硫、氧等。內核的溫度高達6800℃,但由於壓力巨大,使得物質不能熔化。內核中又可以分為內內核和外內核兩個部分,它們可能有不同的晶體結構和方向。內核的存在使得地震波的橫波重新出現,並且在通過時發生折射和反射。

地球是一個復雜而神奇的星球,它由地殼、地幔和核心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又有不同的層次和特征。地球的內部結構不僅影響著地表的地形、氣候和生物,也決定了地球的磁場、自轉和板塊運動。地球的內部結構是由地球的形成過程、物質的分異、熱量的傳遞和運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也在不斷地變化和演化。人類對地球的內部結構的認識還很有限,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揭開地球的奧秘。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