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免费起名正文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熱門測算

現代因為有著銀行的發展,所以人們儲蓄方面以及投資方面的使用是比較便利的,但是在中國古代,中國古代並沒有銀行等一些機構,就連類似的銀行機構,錢莊也是在清代才產生。那麼古代人究竟是如何存錢的,衍生出來的寺院金融又是怎麼回事兒?

一、古代人的存錢方式多種多樣

1.古代由於並沒有典型的存錢機構,所以古人一般會換成較為值錢的物品

中國的錢幣發展是源遠流長的,從現在的考古發現,自商朝以來,中國就有貨幣。只不過那個時候的貨幣發展並不成熟,還是一些簡單的一些貝殼,貝殼雖然能夠作為一般等價物進行一些交換使用,但是由於其背殼有著易被腐蝕,磨損的特點,所以作為一般等價物時不恰當的。所以在西周時期,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用一些銅錢或者是青銅制成的物品來作為一般等價物。

這樣的貨幣習慣一直延續到中國唐朝時期。從西周以來到中國的唐朝時期,這段時間內中國使用的貨幣大多數都是一些銅錢,或者是黃金,白銀等一些一般等價物。黃金白銀的誕生時期較晚,一般是中古以後才有黃金和白銀作為一般等價物,進行商業行為的出現。到了明清時期,白銀,黃金成為了市場上流通的主要一般等價物。

展開全文

一般來說,富貴人家他們會專門制作一個地窖來藏自己的黃金,白銀,並且在地窖中,如果稍微嚴密或者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還會設置一些機關來防止外人的進入。這是較為直接的一種存錢方式。對於一些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重復人家來說,所留存下來的積蓄是沒有富貴人家那麼多的。

因為這些社會下層民眾,他們維持平常的物質生活就已經極其勉強,基本上是沒有太多的盈余空間。故此貧苦人家他們一般的存續方式比較簡單,也就是用一些布或者方巾進行一定的簡單包裹,然後藏在自己的櫃子裏面,或者是相匣裏面。一般來說這樣的櫃子都是帶鎖的。現在的一些農村家庭,還有這樣的櫃子出現。

2、換成價值高,保值的東西

除了如此直白的儲蓄方式以外,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較為麻煩的儲蓄方式。就是將自己手中的真金白銀直接換成當時價值高,並且在一段時間內不會貶值的物品。那麼在古代來說,價值高並且不會貶值的,應該是只有土地或者是房產。

所以一些大戶人家,他們往往會有千畝萬畝的良田來作為自己的一個價值儲蓄。在一些史書上也能夠很明顯地看到女子的嫁妝還是男子家的財產,大多都是以土地形式進行一定的計算或者是儲存的。

中國古代本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經濟國家,那麼對於土地的需求一定是只增不減,並且土地可以長時間保持在一定的價值。當然有一個時期除外,那就是戰爭時期,戰爭時期,國家一般都會進行強征土地,那麼這個時候擁有較多土地反而會成為較低價值的體現。

因為土地資源一旦購買,那麼所有權就是在自己的手上,並不會因為其他的一些方式而轉移到他人的手上,如果要轉移到他們的手上,那麼就必須要通過契約或者是一些特殊手段才能夠進行一個完整的轉移。

貧苦人家並沒有如此多的財產,並且就算有一些盈余的錢,一般也會去購買土地。因為土地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所以貧苦人家若想要過上足夠的物質生活,那麼土地是必不可少的。

3.存錢在錢莊也是一種選擇

除了上述所說的一些私人儲蓄方法以外,其實當時的古代社會也有一些機構是專門進行儲蓄的。比如後世出現的錢莊。錢莊的出現,如果要從嚴格意義上談的話,應該是出現於清朝。

但是實際上的錢莊也就是在社會上通用的錢莊,其實在宋代就已經產生了。宋代的商品經濟發達商業貿易活動較為頻繁,所以人們一定會擁有大量的財產,那麼大量的財產無法進行一個私人儲蓄的時候,錢莊就順應當時市場上的需求而出現了。

並且強莊的設置也有一定的地域限制,錢莊的設置一般都是建在東南沿海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那麼對於一些西部地區,其實錢莊的設置是較少的,所以在儲蓄方面也會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清朝時期,一些私人錢莊開始大範圍的經營,遍布於當時各個地方的碼頭。

二、貨幣經濟的活躍推動寺院金融的發展

1.寺院可以作為儲蓄的場所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較為專業化的銀行出現,但是在中國古代還是有一些機構充當著銀行的作用,比如中國古代的寺院。按道理來說,應該是舉行佛教或者是宗教儀式的一些場所。

但是在中國古代,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這些寺院也通常被用於金融貿易的往來。古代中國其實佛教是比較興起的,那麼甚至因為佛教太過於狂熱,統治者為了壓制住一定的思想狂潮,不得不采取了的滅佛運動。

到了宋代,由於宋代的統治者也信仰佛教,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排斥一些寺院的建立,所以當時宋代的一些寺院是具有較為廣泛的權利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權利,允許經濟在寺院的一個流通。

由於統治者崇尚佛教,導致宋代的一些平民百姓也崇尚佛教,所以佛教信徒在中國是很多的,那麼在此種時候,佛教就成為了主流。往來的以及人員密集地區。對於商業經濟來說,人流是最重要的一個經濟來源,或者說是經濟因素。所以在此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寺院也逐漸開始興起經濟的發展。

寺院的模式一般都是通過一些活動的舉行或者是佛教的一些論壇,講座來吸引人們,同時也讓人們購買一些所謂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產品中很自然,儲蓄也算為一種。

並且由於當時寺院經濟的流行,當時的很多王公貴族,甚至是一些富商大戶,也通常是將自己的儲蓄放在寺院。並且一定時期內還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有點兒類似於現代銀行的操作。不過就貧苦百姓來說,由於存下來的錢較少,一般來說是不具有儲蓄的資格的。

並且這樣的寺院經濟和其他的一些歷史上產生的一些機構並不一樣,寺院經濟由於經濟因素的大量匯集,導致寺院金融成長得過於迅速,在很短的時間內,寺院就可以發展一套完整的程序來進行經濟的操作。

所以在那個時候存錢是要一定的手續的,並且要有本人初定的收據,以及在取錢的時候,也是要進行一定的手續,其實也證明了一個程序的完善。包括對一些金融產品的推薦上寺院一般會推出一些保平安或者是婚姻祝福的一些金融產品。這個有點像歐洲社會的贖罪券。

三、總結

人愛財,這是人性逐利的本性所導致的。雖然古代並沒有一個十分專業的機構出現,但是古人也憑借著自己聰明的腦袋,發明出了各種各樣的存錢方法。但是很遺憾,這些存錢也僅僅是存錢,並沒有使得這些錢生錢,所以導致中國商業經濟被壓制。

參考文獻:

1、《秦漢史》

2、《隋唐史》

3、《新唐書》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