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免费起名五行正文

抗美援朝戰爭中,亞洲13國的停戰提案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呢?

熱門測算

美國入朝作戰的政治攻勢

咱們都知道,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國糾集聯合國軍隊立即入侵了朝鮮,為什麼美國要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呢?實際上就是打著意識形態的旗幟,進行鼓動,為自己的戰爭戴上一個合法的面具。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朝鮮內戰爆發之後,美國政府在作出的第一批侵朝決策中,就包括要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相應決議為美國軍隊侵略行動提供依據的內容,以便利用聯合國為美國的侵朝行動服務,為美國的侵略行動披上合法外衣。從而緊鑼密鼓地在聯合國進行活動。

華盛頓時間6月24日晚,美國國務院向美國駐聯合國使團下達了提議召開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的指示。由於當晚無法與美國使團的負責官員取得聯系,負責聯合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約翰·希克森不顧外交禮儀,直接打電話給聯合國秘書長特裏格夫·賴伊,提出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的要求。

在美國提案中,把朝鮮內戰稱作“北朝鮮對大韓民國的無端侵略行為”。盡管美國政府已經作出了各種外交努力,但當美國駐聯合國使團代表25日上午與有關國家駐聯合國代表會晤時,這一武斷結論還是遭到激烈反對。美國政府只得修改提案,將“無端侵略行為”改為“構成對和平的破壞”。

6月25日下午2時,聯合國安理會舉行會議,討論朝鮮問題。按照聯合國憲章規定,只有5個常任理事國代表同意,安理會關於程序問題的決定方可通過。

由於美國操縱西方國家拒絕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驅逐蔣介石集團的代表,蘇聯代表已從1950年1月10日起拒絕出席安理會會議以示抗議。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尚未得到恢復,這樣,這次安理會會議是在蘇聯代表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代表無法參加的情況下舉行的,會議關於朝鮮問題的討論和所作出的任何決議,都缺乏法律依據。

展開全文

但蘇聯代表缺席會議,正是美國政府所期望出現的局面。蘇聯作為常任理事國具有最終否決權,如果出席會議,在有關朝鮮問題上,美國將沒有辦法通過對自己有利的決議。而中國代表席位由國民黨的非法代表占據,則可以掩人耳目。

盡管如此,為了使美國的提案得到通過,美國還特別提議,邀請不是聯合國成員的南朝鮮政府代表“列席”會議。會議以9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南斯拉夫)的結果,非法通過美國提案。

國最終完成了盜用聯合國名義為自身侵略行動服務的目的。從此,侵朝美軍及其他國家軍隊,被冠上了“聯合國軍”的名稱,擴大了朝鮮戰爭,使本來是內政問題的朝鮮戰爭國際化和復雜化。

而美國人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美國投入朝鮮戰爭的空軍不斷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城鎮、鄉村,美軍已經向中朝邊界推進,脅中國東北地區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這個時期,在北朝鮮領導人請求下,我國提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組織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了鴨綠江,開始與美帝國義進行戰鬥。在彭總的領導下,運用運動穿插、分割的戰術,把美國趕回三八線以南,美國人被一連串的失敗,打暈了,開始想進行和談停戰,以方便進行部隊休整。

關於13國停戰爭提案

就在美國當局忙於為美軍尋找出路的時候,菲律賓、阿富汗、緬甸、埃及、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敘利亞和也門等13個亞洲國家起草了一份提案,由印度代表向聯大提出。提案建議:

對於遠東局勢極為關註,切望立即采取步驟防止朝鮮的衝突擴及其他地區並終止在朝鮮境內的戰事,然後再采取進一步的步驟,依照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求得現存問題的和平解決,茲建議大會主席組織一個包括他本人在內的三人小組來確定可以在朝鮮議定滿意的停火的基礎,並盡速向大會提出建議。

12月7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應約會見了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大使轉交了13國提案的備忘錄。

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的解釋是:“這是所有非歐美國家第一次聯合起來提出的建議。因此,如果中國宣布不越過三八線,則可以得到這些國家道義上的支持和歡迎。”

這完全是拉偏架,真有點看不下去了。

周恩來得到13國提案的備忘錄後,首先派外交部亞洲局局長約見印度大使館參贊,一連串提出質疑:

當年美國侵略朝鮮時為什麼不反對?為什麼不要求從朝鮮撤退所有外國軍隊?

美軍打過三八線的時候,這些國家為什麼不發一股意見?這十三個國家中竟然不宜菲律賓?要知道菲律賓是向朝鮮出兵的國家之一。

周恩來會見了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中國一向堅持和平解決問題,更希望雙方停止軍事行動,但是要迅速結束戰爭,關鍵在美國

我們非常願意知道美國對中、蘇所提停戰條件有什麼意見。

周恩來電告了伍修權、喬冠華與潘尼迦的談話內容,並且指示:你們對提出這些提案的國家,需要表明的立場是:

是真心的停戰,而不是騙局,是要真正能迅速停戰。美國需要表明它對停戰條件的意見,看美國是想繼續戰爭、擴大戰爭,還是在想結束戰爭。如果真想和平結束朝鮮戰爭,一切外國軍隊必須全部從朝鮮撤離,而不是其他似是而非的條件。

同時,周恩來發表聲明嚴正指出:

“當著美國侵略軍登陸仁川港、越過三八線或直逼鴨綠江的時候,會立即停戰麼?願意舉行談判,只是現在美國侵略軍吃了敗仗,他們要求立即停戰,而且是在停戰後再舉行談判。顯而易見,美國所作所為,是為著自己可以繼續擴張侵略做準備;現在搞停戰也不是真心的,只是為了為自己贏得得喘息時間而已,保持現有侵略陣地,休整完成後準備再戰。”

認為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做基礎,所有的外國軍隊沒有撤離朝鮮之前,來討論停戰和談判,都將是虛偽的,都是美國政府沒安好心的意圖。

聲明同時指出:“十三個亞洲及阿拉伯國家代表提出和平調處朝鮮問題的建議,原本出於和平願望,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他們沒有能夠識破美國政府支持先停火後談判的全部詭計,因而也沒有鄭重考慮中國政府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基本建議。”

當備忘錄被立刻送到總理和主席的案頭。兩位偉人也在思考?提出要求中國不超過三八線的這些國家,竟然是中國共產黨最註意團結的第三世界中間力量,不過二人也看得出來,這肯定是美國人放的試探信號。

要求中國軍隊不過三八線,這不就是給美國人重整旗鼓的機會嗎?可是這畢竟是中間勢力提出來的,不能傷害了這些中間勢力,不然就增加了敵人的力量。

周恩來再次會見了潘尼迦,誠懇至極地說,美國才是問題解決的關鍵所在,至今還沒有看到美國和聯合國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具體表現。

總理和主席都有過馬歇爾調停中國內戰時上美國人大當的教訓,他們早已對不斷背信棄義的美國人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史料記載,此時,主席已經做好了打至少一年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既然是持久戰,其實什麼時候過三八線,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十三國提案讓他警覺了,這不就是一個緩兵之計麼?

事實上,主席和總理的猜測是對的,因為在此時,美國參聯會已經提出,美軍在朝鮮作戰,不受三八線範圍的限制這裏的要求。這就是說,如果朝中接受13國提案,等於自縛手腳,不能打過三八線。而“聯合國軍”卻可以趁機休整,待休整結束後再尋找適當時機和借口向北進攻。

主席爾則告訴秘密來訪的金日成,大致意思是只要美國人想打,中國人就奉陪到底,一直接著打,美國人敢過三八線,我們就能過。

這個關頭,彭總看到誌願軍的短板,認為朝鮮戰爭不可能通過一兩次大戰役而把美國人趕下海,則要求先控制住三八線再打持久戰。

個人觀點

這應該是這些國家意識形態在作怪,二戰結束後,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如日中天,當時除了東歐一部分國家,其他的國家是乎都看美國的眼色。

而當時新中剛成立,地位不是很高,連聯合國的席位都沒有,當時還是臺灣的國民黨占著聯合國的席位。加上新中國成立,從經濟建設和安全方面考慮,選擇了與蘇聯結盟。在這些國家的眼裏,似乎走到了這些國家的對立面。實際上新中國還是想團結這部分力量。

可是,與一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搞好關系,似乎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加上他們曾是英法的殖民國家,所以他們也就充當了為美國吶喊的旗手,這也不足為奇。

當時因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而且當時中印關系也還不錯,印度成了不結盟運動的領袖。而印度第一任駐華大使潘尼迦對中國非常友好,曾被美國視為同情共產主義國家,這條線實際是當時中共唯一能跟西方國家直接傳遞信息的通道。印度試圖保持不介入態度並由此受到雙方的尊重。因此,由潘尼迦傳遞雙方的話,也算是比較合適的。

由此也可看出貧窮就會受欺,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近代史留給中華民族血的教訓,也是抗美援朝戰爭帶來的啟示。反觀中國近代史上倍受欺負,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貧窮落後。

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者是不講公理的,只看拳頭大小。三戰之後,美國帝國主義不可一世,全世界到處插手幹涉別國內政,到處搞侵略搞擴張,除了帝國主義的本性決定其必然如此外,關鍵的因素就是他具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具有強大物質基礎為侵略作保障,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有很大的威懾力量。

如果說中國當時不是一窮二白,而是具有相當規模的經濟力量;陸軍武器裝備、海軍和空軍,裝備水平能與美軍相接近,或差距不是那麼大,美國當局則不敢無視新中國發出的警告,也就不敢一意孤行了。

即便美國真的一意孤行,如果誌願軍在戰場上,強大經濟力量為基礎這後方,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如果能有一定現代化基礎的武器裝備,完全可以取得更大的勝利,甚至有可能在全殲朝鮮境內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地面部隊,或將其徹底趕下海。

中國的國防戰略方針一向是“積極防禦”,中國不去侵犯任何國家,但中國也不容許任何別國來侵犯。然而,只有搞好中國的經濟建設,增強經濟實力,搞好軍隊現代化建設,增強軍隊現代作戰能力,中國的國家安全才更有保證,才能有公正可言。

對於帝國主義的戰爭挑起,只能堅決給以回擊,一度的妥協退讓,只能換來帝國主義者進一步的貪心,和帶給自己更大屈辱。這同樣是一部中國近代史告訴中國人民的經驗,也是抗美援朝戰爭告訴中國人民的經驗。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