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免费起名五行起名正文

“梁山”沒有36天罡,也沒有72地煞,但專家找到了“青面獸”的墓

熱門測算

“自古山東出好漢”,一部《水滸傳》更是將這句話體現的淋漓盡致,但這本名著畢竟是文學載體,歷史上真的有36天罡,72地煞嗎?當然,梁山泊肯定是有的,不過108將倒是多了點;依據史料記載來看,梁山泊自宋江扛起大旗以來,其主要成員不過36人,能在史書中留有一席之地的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宋江,另一個是吳佳亮,也就是書中哪位“吳用”。而真正參加了平滅方臘和征遼的“梁山好漢”,或許僅剩下一位青面獸“楊誌”了;頗為奇怪的是,史料中對這位“好漢”的記載並不完整,甚至不知道他的生平卒年。

這裏不妨先從真實的“水泊梁山”說起,按照有限的史料記載來看,宋江造反後不久,吳佳亮便被宋軍將領“張叔夜”所擒,之後“梁山好漢”集體投降;當時正值內憂外患之時,梁山諸將也得到了封賞,史載“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隨後便跟隨童貫南征方臘。與《水滸傳》不同的是,宋江諸人不是被奸臣所害,而是在後期平方臘的過程中再次背反;依據宋將“折可存”墓的考古發現來看,墓誌銘中記載“梁山好漢”第二次造反很快敗北,大多數人在這一時期內傷亡殆盡,余下的也基本被宋軍收編,其中就包括“青面獸”楊誌。這裏單說“楊誌”,按照名著所載,其最初被迫上梁山為寇,對於朝廷有著一股難以化解的怨恨,因此在宋江接受招安後不久病逝;但是據史料記載來看,楊誌不僅接受了宋軍招安,而且在以後的日子裏還得到了一次升遷。

史料中的確存在方臘,宋軍面臨的外部威脅還有大金和大遼兩股,一段時期內還有個“宋金夾攻遼國的盟約”;可惜宋軍當時處於弱勢地位,金兵最終撕毀盟約,反而圍攻河東重鎮太原府,就在此時楊誌投宋,隨後參加了“北上抗金”的戰鬥。不過史料中的楊誌並沒有《水滸傳》中描述的那麼“神勇無敵”,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當時兩河宣撫使李鋼曾言“武節郎楊誌,隨種師先次收復榆次縣,遂大兵既潰,誌獨收殘兵,保據平定,殺退敵馬”;這裏透露出兩個信息,第一楊誌官拜“武節郎”,按當時的武官等級來劃分,應屬38品階,第二,楊誌收殘兵在平定抗拒金兵,因此立功,官升兩級,成了36階的“武德郎”。關鍵就在這裏,按理說升遷後史料記載應該更多一些,但事實卻相反,從此楊誌似乎憑空消失了;由此後世諸多專家都猜測楊誌在升遷後不久便戰死沙場了,由於36階的官品並不算出眾,因此史料記載的不詳細也情有可原。

展開全文

或許大多數人對《水滸傳》有先入為主的感覺,因此後世對於“楊誌”的關心基本上到此為止;可誰也沒想到,2014年河南濟源在修築龍潭湖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鑒定古墓的年代應為宋末金初,而且墓中相對淩亂,似乎經歷了多次搬遷。同時墓內沒有完整的骸骨,有的僅是些貌似沒有經過完全燃燒的骨灰,裏面還參雜著不少被燒黑的骸骨;同時考古隊還在墓中發現了一塊“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的墓誌銘,這裏插上一句,既然出現的是“故贈”,說明墓主人並非由親人安葬,而是由他人“代葬”,當然銘文介紹的墓主人生平也由他人代述。考古專家陳良軍通過解讀銘文,最終認定墓主人正是歷史上那位“忽然消失”的楊誌,同時也揭開了真實“青面獸”的人生經歷;首先一點,楊誌並非出身官宦世家,而是在16歲是傷人逃罪,被迫落草為寇,也就是說,在他沒上梁山之前就已經“占山為王”了。

之後楊誌隨梁山眾人一起被招安,從此死心塌地隨軍征討,試圖立功升遷以求光宗耀祖;同時楊誌也付出了沈痛代價,一生無子的他膝下只有一女,結果在戰爭中還被金兵擄走,至此下落不明。此後楊誌據守平定立功,但卻觸犯了上司的利益,最終被王淵等人挾私殺害,至此楊誌短暫的官宦之路到此結束;楊誌忠心抗金,結果卻落了個暴屍荒野的下場。好在手下有一個叫“馬秦”的卒兵對楊誌很是忠心,便收納其遺骨,由於當時環境特殊,只能將其屍骸草草火化。這位卒兵本想將楊誌遺骨送回故鄉,結果因戰亂阻路,不得已就地安葬在了今天的河北,古時的恩州。古時戰亂往往伴隨著天災,馬秦在安葬楊誌“未充分燃燒”的骨灰後不久,恩州又發生了水災,隨後不得已又將其遷葬於河南杞縣;此後金兵殺至,馬秦第二次不得已遷葬楊誌墓,最後落到了河南濟源。

按照今天的時間推斷,在1137年之後,宋金達成了一段時間內的“議和期”,那位馬秦也得以回歸宋土;但遺憾的是,當時的濟源已經屬於大金的控制範圍,因此馬秦最終沒能將楊誌的骨灰送回故土。公正的說,在《水滸傳》的渲染下,“青面獸”的威名可謂無人不知,但在史料中他卻僅是個“小人物”;尤其是這塊墓誌銘的出土,雖然半生坎坷僅換來了僅有的一次升遷,但以不高的官階,在潰敗情況下仍能抗擊敵軍,也稱得上一位“抗金英雄”。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