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星座正文

清朝皇族爵位是怎麼劃分的?宗室和覺羅有啥區別?

熱門測算

清代皇族人口眾多,爵位也非常復雜,早在清兵入關之前,清政府就規定從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開始算起,覺昌安兄弟六人的後代全部算是皇族。

其中覺昌安的第四子塔克世是大宗,塔克世共計五個兒子,分別是:

努爾哈赤(清太祖)

穆爾哈齊

舒爾哈齊

雅爾哈齊

巴雅喇

這六個人的後代都是叫宗室,出門可以系黃帶子。而塔克世的兄弟和覺昌安的兄弟則被稱之為覺羅,系紅帶子。

(塔克世的後代,也就是努爾哈赤兄弟五人的後代都是宗室)

關於“覺羅”到底是什麼意思,現在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人認為是地名,有人認為是滿語“遠支”的意思,總之沒有一個可以服眾的解釋。

順面說一句,愛新覺羅應該是清朝皇室杜撰的姓氏,在明末的原始史料中從來沒有愛新覺羅這幾個字,清朝皇室很有可能姓“佟”,這個在明末史料和朝鮮史料中都有記載。

先說說宗室的爵位,清代宗室爵位共分14等

和碩親王(年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以下爵位依次減半)

親王世子

多羅郡王

郡王長子

展開全文

多羅貝勒

固山貝子

奉恩鎮國公

奉恩輔國公(以上是入八分爵位)

不入八分鎮國公

不入八分輔國公

鎮國將軍(分一二三等)

輔國將軍(分一二三等)

奉國將軍(分一二三等)

奉恩將軍

清代宗室采取降爵制度,王爵一般都是只封皇子,但皇子不一定全部封王,尤其是在清朝中前期,皇子封王比例並不高。

例如在康熙年間,康熙一生有35個兒子,其中活到成年的有20個,在這20個皇子中除太子以外,只有六個人在康熙生前獲得了王爵。(包括郡王和親王,除了這六人以外,其他人的王爵都是後來雍正封地)

也就是說除了廢太子胤礽以外,康熙活著的時候只封了六個王爵,並且只有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在康熙生前獲封了親王。

(康熙生前只封了兩個親王,雍正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見在雍正之前,皇子封王的比例不高,並且按照清朝的制度,皇族爵位是采取降襲制度,每傳一代就要降一級爵位。(鐵帽子王除外)

例如某皇子獲封親王,他的長子只能承襲郡王爵位,長孫只能承襲貝勒爵位,以此遞降,最後直至閑散宗室。(親王和郡王的爵位最低降到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

並且爵位只能傳給嫡長子一人,其他兒子是沒有爵位的,只能通過考試獲取低等級的爵位,考不上就沒有任何爵位了,只能淪為閑散宗室。

清代宗室的爵位降襲制度是為了防止皇族過度啃老,保證皇族的進取心,同時可以避免皇族拖垮財政現象,畢竟清代還要養活上百萬旗人家眷要養活。

不過雖然大多數宗室的爵位不能永世傳承,但作為皇族後裔,宗室的待遇也還算不錯,到了乾隆時期,閑散宗室的待遇也與四品武官持平,年俸都有105兩。

而且宗室犯法一般都沒人敢管,到了乾隆晚期,北京城內宗室橫行,不法之徒甚多,京城人凡是見到腰間系有黃帶子的人具不敢惹。

即便是嘉慶皇帝曾經整頓過京內宗室的不法行為,但作為特權階層,宗室違法的現象始終難以根治。

(宗室腰上的黃帶子)

相比於宗室,覺羅的待遇要低很多,如果沒有軍功和功名,底層覺羅的待遇和普通旗人沒有多少區別。

然而話還是說回來,作為皇帝的遠房同族,覺羅還是在政治待遇方面有很多優勢的。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